找到相关内容6480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贪欲增上沉入轮回 佛法就会隐没

      由此常夜驰骋(驰骋:奔走。)生死,经无量劫,受诸至极难忍大苦,然其安乐不及一分。   ——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   爱是生死之因,由于爱增长,结果导致在生死的旷野中常夜奔走,在...相状。大师说:“心无常住,类商贾而处处奔驰;身无定形,似房屋而频频迁徙”。即这个心识没有片刻的安住,就像商人一样东奔西走;这个四大的皮囊也没有固定的形相,就像房屋一样频频搬迁。   此处须认识“爱”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

    |贪欲|轮回|解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9/10301714093.html
  • 老僧贪执牛腿死后变鬼的真实故事

      不管什么样的东西,从出世间法、世间法来看,都会带来很大的害处。   从出世间法而言,哪怕你只一点食物,来世的果报也非常可怕。藏地某寺院有个老修行人,他买了一腿牛肉,一直舍不得吃,想到冬天再慢慢吃。结果他的寿命没有等他,他提前离开了人世,牛腿仍挂在柴房里(即牛粪棚)。他死了以后,其余财产食物全部被寺院处理,用来上供下施。可是他的神识因耽着牛腿,结果变成了一个鬼,力气也比较大,每到...

    索达吉堪布讲

    |犯戒|破戒|贪执|报应|轮回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1/02/12385518353.html
  • 养生需恪守的“九不过”原则

    要乐观处世。  利不过:名不过求、利不过。平平安安,克勤克俭,无牵无挂,顺其自然,无欲长乐,活到耄耋。 ...

    君合

    |健康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1402637843.html
  • 将佛教道德深入到现代社会

    将佛教道德深入到现代社会  济群法师  在佛法中,道德的具体规范是如何的呢?道德行为又称善行,它的基本内涵便是十善,即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、不、不嗔、不邪见,这十种善行包含着我们的身、口、意三业。其中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,是体现在身体方面的善行;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绮语、不恶口,是体现在语言方面的善行;不、不嗔、不邪见,是体现在思想方面的善行。   与十善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5266882.html
  • 世尊对众生的教导——怎样才是法师?

    所谓法师,是指那些能够引导众生如实地认知五蕴是生灭法,是忧患法,是有漏法,是无常,是苦,是非我。从而使众生升起缘起无我的正见,远离对五蕴的爱、执取、玩味、灭尽、嗔、痴等烦恼习性,获得究竟的解脱。佛陀说:这样的人“是名法师,是名如来所说法师。” 有一次,佛陀对一位比丘说道:“谛听,善思,当为汝说。”佛告比丘:“若于色说是生厌、离欲、灭尽、寂静法者,是名法师,若于受、想、行、识,说是生厌、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4475054.html
  • 慈舟大师说淫戒

    爱母。犯此杀戒,是杀生因种性,非杀父母之相,不但无罪,还是功德。若一人究竟杀无明爱,则一人究竟断生死;人人究竟杀无明爱,则大地众生都是佛菩萨。但只是人都不肯这样究竟杀。无明是根本无明,爱是枝末无明。根本无明迷法性,不能知真本有,造业受报,不能达妄本空。故根本无明,又名发业无明;起惑造业,故爱又名润生无明。如果下了种,没有爱水浇,久了会干,不能生长。无明种子为因,譬如父;爱长胎,养胎譬如...

    慈舟大师

    |戒淫|淫戒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6/23565425007.html
  • 了解金刚经─走在正确的修行路上

    产生爱执著,产生贪恋,希望长久保持,希望它继续出现;想到不好不如意的,会隐隐约约产生嗔恨的感受。我们的心不是攀缘过去,就是贪求未来;对未来即将出现、即将发生的,希望它美好,爱的心就产生了;未来不可知,我们不愿意发生的有可能发生,就心心念念排斥他,又产生了不好的感受、嗔恨的心理。可见,无论回忆过去,无论想像未来,都是在不断的培养我们的爱、嗔恨。这些贪嗔种子可以从表层意识沉淀到内心深处,就像放在...

    释普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90250559.html
  • “三毒”与“三学”

    “三毒”与“三学”  柯建瑞  、嗔、痴,佛教称之为“三毒”。爱五欲,五欲有两解:一是能使人的感官觉得快意舒服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;二是财欲、色欲、饮食欲、名欲、睡眠欲。嗔是愤恚无忍,与人不能合群,个人修养差。痴是愚顽无明,不懂为人为僧的道理。这“三毒”,严重危害佛教徒的身命与慧命,不但不能修成道果,而且使僧尼丧失了起码的资格。  佛教徒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。佛教教理指出、嗔、痴这“三毒...

    柯建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3763727.html
  • 修学佛法在于得真实受用

    同时,指出了令众生出苦得乐,返迷归觉(背尘合觉)的方法,即勤修戒,定,慧;熄灭,嗔,痴。当然,方法有多种,但总不离此六字。如看经,念佛,持咒,参禅,持戒等,无不是勤修戒,定,慧;熄灭,嗔,痴;基础...减少,习气仍然重的不得了,那就没有得真实的受用。也可以说,是走错路了。佛为我们指出的解脱之路,绝对没有错误,错在于我们自己,没有按佛所指出的去做,不是勤修戒,定,慧;熄灭,嗔,痴;而是勤修贪,嗔,痴;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504294656.html
  • 三界图

    ─┬─┬─┬─┬──┬──┬──┬──┬──┬─┬─┤ │无明│慢│ ││ │  │  │  │  │  │ │修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┼─┤ │无明│慢│ ││疑│戒禁│见取│邪见│  │  │ │道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┼─┤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4742728.html